UID : 1616
威望 : 点
墨币 : 枚
贡献 : 点
精华 :
阅读权限 : 150
注册时间 : 2025-11-4
|
趣谈标点符号
文/月影
据说最早的文章中并没有标点符号。因为很久以前并没有象现在这样类似散文的文章,那时的文章都是诗或者是五个字、七个字组成的一句话,署文者将这些语言单独成行。由于那时还没有纸张,所表现的东西也相对狭窄,以诗词文学和实用性应用文告诉人们一些东西。因此,诗词是中国文化最早的情感文章形式,以每句七个字为多数,也有每句五个字的。因为这些文字都是单独成行,就象现代文章中的自然段一样,读这样形式的文章有没有标点符号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后来出现了散文形式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如果没有标点符号,读文章的人就按照自己的需要或者说是理解去对文章进行断句,这样断出来的句子往往违背了作者的思想,为了让读文章的人按照作者的意思去读去品味,就必须有用一种强迫的手段,这个手段怎么去施展呢?古老的标点符号就应运而生了。
请看这样一个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上面这个句子可进行多次断句,断句后产生的意思却不一样,可见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了。
断句1: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断句2: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断句3: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断句4: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还可继续断句,其意都不同。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是不可缺少的,有时候比文字还重要。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让读者很难去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同样的一段文字有标点和没有标点读出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同理,同样的一段文字因为标点点的地方不同也能产生不同的意思。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要靠读者在阅读时去自然断句,这就势必出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差异。
“怕死鬼”这三个字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就说是一个人的胆量很小吗?是的,就是说某个胆小的人。可如果加上标点成了“怕,死鬼”呢?再如果把标点改变一下,把这三个字变成“怕死,鬼”呢?一句话经过不同的标点可以转变成几个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标点符号的奥妙之所在。
古时候曾有个有些文采的酒作坊老板为了宣扬他的酒如何如何的好,作坊如何如何的干净。自己写了一幅对联贴于作坊门前,对联是这样写的:
做酒刚刚好做醋坛坛酸
喂猪大似象老鼠半只无
这幅对联按照老板的口语断句是这样读的:
做酒刚刚好,做醋坛坛酸。
喂猪大似象,老鼠半只无。
因为对联不存在标点符号,全凭阅读人自己断句。作坊老板的对联描述了他的酒麴非常好,可做酒也可做醋。还说了他做了酒后剩下的酒糟也非常好。此酒糟如果拿来喂猪可长成大象那么大。且卫生条件非常好,老鼠半只都没有。
此对联被一过路秀才看到,一幅赞扬作坊的对联到了秀才口中却变得非常糟糕了,秀才把对联念成了:
做酒刚刚好做醋,坛坛酸。
喂猪大似象老鼠,半只无。
明明是做酒的好麴,你想做酒却做成了醋,且坛坛酸。谁会去买酸酒啊?不仅如此,而且酒糟也非常的不好,拿去喂猪大得象老鼠一样,半只老鼠大的猪都没有,谁还会去他的酒作坊买酒和买酒糟啊?
曾有个爱好写作的人每每把文章寄到报社就被退稿,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标点符号。当问及编辑为何又退稿时,编辑说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一概不采用。其人还振振有辞地说:我写文章向来不喜欢没有作用的标点。编辑回答他说:下次请您千万忘记把文章寄来,只寄标点符号就可以了。
说到这里,想起了一个笑话:某人家中来客了,客人未走,天降大雨,连续多日不断,客人无法成行。主人不耐烦了,又不好明着催客人上路,灵机一动,写一条幅云:“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大笔一挥,文不加点,让下人给客人送去看。客人见天气实在太坏,没法出行,可主人已经下逐客令了,怎么办?看到那条幅文字没有加标点,灵机一动,提笔加点,让来人给带回。
主人再看,条幅变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还有媒人给人说媳妇儿。
男家问:女孩儿长得怎么样?
媒人传书说:乌黑的头发没有麻子。
男方大喜,遂下聘礼。待成亲之日,才发现新媳妇是个秃子,还是麻子!男家大怒,找媒人去评理。
媒人说:我不是早就告诉你了?怎么过门了又想反悔?
男家说:你看!你不是说她乌黑的头发,没有麻子么?怎么是个秃子,还是麻子?!
媒人说:不对!我给你说的是:乌黑的头发没,有麻子!
从以上的种种可见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十个人读会产生十种意,而违背了写作者的初衷,这不能怪读者,只能怪写文章的你。 |
|